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一姐还是小学鸡第212节(2 / 2)


  原先他们小学的校办厂是个不错的选择,反正早就关门大吉了,厂房还空着呢。

  但现在绝对不行了,校办厂离镇上太近,这么快开工的话,很容易让人侧目。

  鲁迅先生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到了她这儿,无差别攻击的范围可缩小多了,基本只局限于干部。

  谁让干部有权呢?他们要做坏事太简单了。

  于是江海潮在心里给服装厂的机器们找了个新的安身立命处,那就是杨家圩小学。

  或者更具体点儿讲,是杨家圩幼儿园。

  反正它们是连在一起的,前后两排平房,只隔了一个操场。

  这个学期杨家圩小学已经只剩下一二年级,原先给三四年级的教室直接空了。如果把幼儿园那十几个小孩迁进去,那原本幼儿园的那三间屋子刚好就能空出来,充当车间。

  这些屋子空空荡荡,挺宽阔的,正适合摆放机器。而且和教室隔了一个操场,不用担心机器的声音会影响小孩上学。

  况且江海潮心理有七八分把握杨家圩那边会同意租屋子给他们用。

  毕竟村小太穷了,连老师都留不住,也不知道啥时候学校就办不下去了。

  蚊子再小也是肉,租金当然是一笔进账。

  可没等到江海潮琢磨好该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将这去处透露给高大妈和王妈妈等人知道,省得她们把机器搬来搬去,也没个安生的落脚地;大人们就主动找上门了。

  高大妈手里拿了一张纸,上面列了一堆原料的名称和数量,后面还附了工厂的名字:“妹头,你到这边去买,这几个地方都是实在的。”

  她认真地强调,“懂我的意思吗?”

  江海潮眨巴眨巴眼睛:“可我不晓得路怎么走啊?”

  “没事,有人带你过去。”高大妈摆摆手,丑话说在前面,“老规矩,采购员是要拿返点的,以前就是一个点。”

  江海潮点头,表示理解。

  这算惯例了,以前采购员在厂里拿工资都拿抽成,何况是现在凭空替她搭桥铺路。一个点,真不算多。

  高大妈看她上路子,暗自松了口气。

  也是,别看人家什么年龄,只看人家挣没挣过钱。小孩能不能长大,看的从来都不是年龄块头,而是有没有能耐往这个荷包里头揣钱。

  “那你打算一件衣服给多少加工费呀?”

  江海潮早想过了:“20块,一件冬装的加工费是20块。”

  至于夏装,肯定不是这个价,大行情摆在那里,她不可能随便找事儿。

  高大妈痛快应承:“20就20,我们只管加工,其他的应该不管,也跟你们没关系。还有,你不要自己过来拖衣服,你从城里找个人,安排他(她)押车,懂了吗?”

  她目光灼灼地看着江海潮,生怕自己说的太隐晦,小妹头搞不明白她的言外之意。

  可她低估小学生了,小学生是隐形的懂王,她太懂了。

  高大妈的意思是服装加工跟自己这边切开。

  江海潮倒不至于以为她是想夺权,要自己起炉灶。因为大家都清楚这么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规避风险。

  要是镇上干部发现了她们的服装加工点,要来狠的。原料和衣服都不是她们的,那镇上最多就是把机器全都收走,再把她们狠狠骂一顿。

  更多的也没啥了,总不至于为了这点小事,就把她们送到看守所去。

  毕竟服装厂拖欠她们的工资在先。而乡里乡亲的,谁也不至于下死手,除非不想在本地混了。

  至于镇上为什么不把衣服和原料收走,好以儆效尤?

  嘿!这可是城里来的订单,不是你们一亩三分地上的讨饭吃的。你抢人家东西,人家又不受你管,不给你脸,直接跟你闹翻了,把事情捅大,最后谁灰头土脸还说不清楚呢。

  自古以来,对外人客气,不是没道理的。

  大人和小孩互相交换了个眼神,都对彼此满意至极。

  看看,跟聪明人打交道,就是能省很多事儿。

  原来大人不是算盘珠子,拨一下才动一下的。他们想做的事的时候,真的特别特别快,简直到了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的地步。

  只是好像他们总有很多很多顾虑,迟迟不动弹。除非有个契机,逼着他们不得不动起来。

  这两人一切尽在不言中。

  杨桃在旁边听得云里雾里,压根不明白她们在说啥,她只好奇一件事:“大妈,你们自己有厂了?”

  “哪来的厂?”高大妈矢口否认,“我们不就是带两件衣服回家做吗?好了,妹头,你啥时候有空,我给你喊采购的人。”

  卢艳艳在一旁心情特别复杂,其他人有没有搞清楚,她不知道。

  她反正是明白了,估计现在服装厂已经悄无声息地变成了空房子,里面的家伙什早被搬走了。

  至于放在哪儿,变成了新的服装厂?那人家可不会漏一个字。

  江海潮愁眉苦脸:“大妈,我要上学啊,总不能等礼拜六吧?”

  高大妈哭笑不得:“我又不喊你去,喊你家大人。你个小妹头去了能干嘛?人家还不理你呢!”

  于是最后定下来过去的人只能是家公爷爷。因为他是在家的大人里,唯一一个会写字的。

  唉,学习多重要啊。不识字,真的很限制发展哎。